close
無肉不歡?大腸癌患者年輕化
【聯合報╱記者魏忻忻�x北報導】

 

醫師發現,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,臨床有廿八歲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,找不出家族史,他無肉不歡,嗜吃燒烤,醫師懷疑罹癌與飲食習慣有關。

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,台中榮總過去大腸直腸癌患者多是六十歲以上,近年則愈來愈年輕,過去接受治療平均六十八歲,三年前已降低至六十二歲,男性是女性一點四倍。

王輝明認為,除了遺傳因素,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應與飲食、環境改變有關。過去飲食纖維質攝取量也較多,現代人愛吃肉,又攝取過多油脂,很容易刺激腸道。王輝明建議,五十歲民眾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,若有家族史,受檢年齡還要提前。

花蓮慈濟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糠榮誠收治過五十多歲,沒有家族史的第四期患者,他愛吃高檔牛肉,幾乎不吃蔬菜水果。

國泰新竹分院外科主任陳樞鴻解釋,大腸是食物在人體的最後一站,負責回收水分及電解質,並排掉吸收後的食物殘渣。建議民眾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、少吃紅肉及刺激性食物,多吃蔬果。

【2007/06/08 聯合報】

 
 
 
 
代謝症候群=腸癌高危險群

【聯合報╱記者許峻彬�x北報導】

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,也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!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研究發現,這些民眾若長大腸息肉,六成靠近盲腸的近端大腸,因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早期發現可能癌變的高危險性息肉。

台大醫院副院長、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陳明豐表示,分析台大健檢的民眾,男性約二成七有代謝症候群,女性約一成九,台灣民眾平均約兩成的人有代謝症候群。該中心也發現,代謝症候群患者的大腸息肉容易長在近端大腸,若僅做乙狀結腸鏡,只能發現遠端大腸的息肉。

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邱瀚模指出,他收集四千兩百七十七名到台大健檢的民眾資料,分析發現代謝症候群的民眾中,有大腸息肉的約一成五,沒代謝症候群的民眾,有大腸息肉的僅有百分九點八,代謝症候群患者有大腸息肉比率較高,罹患大腸癌風險也較高。

邱瀚模表示,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有肥胖、家族史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,代謝症候群是指血壓高於一百卅與八十五毫米汞柱,空腹血糖高於一百一十,三酸甘油脂高於一百五十,腹圍男生大於一百零二公分、女生大於八十八公分,高密度膽固醇低於四十,上述五項標準有三項符合,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因此代謝症候群患者其實就是高血脂、高血糖患者,與大腸癌危險因子不謀而合。

邱瀚模表示,該院已將分析結果投稿到國際期刊,因此男女腹圍採國外標準,國內對代謝症候群的男女腹圍標準更嚴格,男性大於九十公分、女性大於八十公分。

邱瀚模分析發現,有息肉的代謝症候群患者中,五成有兩顆以上的多發性息肉,一般人僅二成九有多發性息肉。從惡性的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五到十年透過定期大腸鏡檢查,可早期發現惡性息肉並切除,預防大腸癌。一般無家族史民眾,五十歲以上可由醫師評估定期做大腸鏡篩檢。

【2007/07/21 聯合報】

 
 
 
大腸息肉上千 1家7罹癌
【聯合晚報�鎅O者李樹人�x北報導】

 

在特殊光源之下,屬於惡性腫瘤的腸內息肉顏色較黑,有如咖啡豆。(台大醫院內科教授邱瀚模�畮ㄗ恁^
叔叔、伯伯、爺爺、叔公,同一家族竟有七人罹患大腸直腸癌!台大醫院最近發現了國內少見的大腸直腸癌家族,患者大腸中居然長出了數百至上千個息肉醫師提醒,家族成員中如有50歲以前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個案,就應提高警覺。

 

台大醫院內科教授、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,絕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年紀都較大,幾乎都超過50歲,如果50歲以下就罹患消化道癌症,極可能是家族性遺傳。

 

大腸直腸癌家族可分為息肉增生、非息肉增生兩種,不管是哪一類,只要是家族遺傳,幾乎每個成員體內都帶有致癌基因,等到年紀稍長,大腸就會長出腫瘤息肉,機率可說是百分之百由於腫瘤數量實際太多,且容易復發,目前唯一治療方式,就只有切除所有的大腸。

 

邱瀚模指出,台大收治一位患者,才40多歲,因為持續血便,到醫院接受檢查,透過窄頻影像技術來檢視腸內息肉,沒想到,鏡頭下竟然出現了幾百個息肉,且顏色偏黑,初步診斷為腫瘤息肉。

 

經過確診之後,證實為大腸直腸癌,由於息肉數量驚人,就算切除之後,將來也一定還會長出來,最後只好施以全大腸切除術,將大腸全部清除乾淨。

 

經過醫師問診,該名患者主訴,自己的父執輩中,許多人死於大腸直腸癌,包括爺爺、叔公、伯伯以及叔叔,連同他在內,就有七名家族成員罹患了大腸直腸癌。

 

邱瀚模說,該患者接受了基因篩檢,報告結果證實了他體內帶有特殊致癌基因,其他家族成員也幾乎都有這個基因。也就是說,該家族成員只要年紀稍長,腸內就會長出腫瘤息肉。

 

邱瀚模提醒,如果家族中有三代中有兩個成員罹患了大腸直腸癌,且患者年齡在50多歲,甚至小於50歲,就應該強烈懷疑可能是家族遺傳,最好接受基因篩檢,但較悲慘的是,就算證實了體內帶有致癌基因,也無法預防。

 

【2008/02/27 聯合晚報】

 
 
 
 
上班族與大腸直腸癌的親密關係
【記者張雅惠�畧蠷氶j

 

《特別企畫》
小心殺手就在你身邊!這句話對於餐餐都是「老外」的上班族,絕非危言聳聽,外食族白天習慣的重油重口味便當,以及晚上應酬時的大魚大肉,儘管滿足了口腹之慾,但也對健康招致了長期累積的損害,其中最令人聞風喪膽的,就是初期無任何症狀可循,但發病後卻會要人命的大腸直腸癌。

根據衛生署統計指出,大腸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發生率向來居各類腫瘤病變的第 3 位。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李興中表示,大腸直腸癌的真正病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明確,不過據國內外資料顯示,城市的發病率遠高於農村,因此認為大腸直腸癌的發病不僅與環境因素有關,也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有關。

不過俗語說的好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大腸直腸癌也並非不能預防,李興中表示,除了多吃新鮮蔬菜、水果及粗纖維食物,能降低腸道致癌物濃度及縮短糞便在體內停留時間外,可以參考美國癌症學會推薦的大腸直腸癌篩查方法,建議40歲以上無症狀者每年進行一次直腸指診,50歲以上者每年進行一次直腸指診加糞便潛血試驗,並應於每3至5年進行一次可彎曲的乙狀結腸鏡檢查,以期早期發現、診斷與治療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大腸直腸癌因為症狀不明顯,通常病患初次來就診,有三成患者已經轉移,沒辦法立刻開刀切除,李興中表示,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,目前新的治療趨勢,是以標靶藥物,配合手術或化學治療來消滅癌細胞,腫瘤的緩解率效果好,也延長存活期,不會增加化學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,像是常見的掉頭髮、白血球下降和疲倦等,讓生活品質更好。

李興中強調,過去大腸癌一旦轉移到肝臟便無法開刀,醫師只能放棄,也因此大腸直腸癌轉移到肝臟後,就被認為是「末期」癌症,五年存活率低於5%,如果不做積極治療,只做支持性療法,只有半年壽命,幾乎沒有存活的希望,但近年來,因為各種化療、標靶治療藥物極為有效,肝轉移患者透過化療,便有機會將把腫瘤縮小到可以切除的程度。

把轉移性病灶切除後,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有機會可以治癒,五年的存活率可以從5%,提高六倍到30%,這根本是過去無法想像的事情。即使某些病患無法開刀,也可以透過其他輔助治療,幫助殲滅肝臟內的腫瘤,延長壽命,拜化療及標靶治療藥物之賜,過去難以治療的「轉移性」大腸直腸癌,也順利擺脫「絕症」惡名,而有根治的機會。

 
 
 
幸虧她問了第五家醫院。換了一家醫院,一般人問了三家醫院之後,大概就會作出決定了。
記下來,是澄清醫院中港院區。萬一有親友、同事或鄰居不幸有此需求,可提供此資訊。
 
有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得自費,且所費不貲,因此還是有必要投保防癌保險。
 
M
 
標靶治療直腸癌 保住肛門
【聯合報�鎅O者洪敬浤�x中報導】

 

不少直腸癌患者診治後,除擔心病情惡化,更怕失去肛門。台中市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錫雄昨天說,採用標靶藥物治療,已幫助兩名病患縮小腫瘤,不僅重獲健康,也成功保住肛門。

一名40歲女患者肛門口長了3公分直腸癌腫瘤,分別到四家醫院求診,醫師都異口同聲地說:「為避免復發,須切除肛門。」她不願成為「無肛門人」,轉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治療,邱錫雄檢查後說,幸虧診斷得早,先讓患者服用標靶藥物1年,後續追蹤1年4個月,目前腫瘤已消失

另名38歲男患者因直腸腫瘤6公分,完全把肛門塞住了,無法排便。邱錫雄替患者製作暫時性的人工肛門,採用標靶藥物治療6周後,腫瘤縮小剩3公分,隨即動刀切除,手術後3個月,人工肛門「功成身退」,他也恢復自己的肛門排便功能。

邱錫雄表示,標靶治療可阻斷腫瘤表皮的生長因子受體,可抑制癌細胞生長、繁殖,也可促使癌細胞凋亡,但並非所有人都適用,只有表皮生長因子檢驗呈陽性患者,服用標靶藥物才有效,此藥價格昂貴,非一般人能負擔

【2008/02/27 聯合報】

 
 
 
心轉路更寬 標靶藥物添福音
【記者曾鈺庭�畧蠷氶j

 

《特別企畫》
如果哪天從醫師口中聽到「你罹患的是癌症」,你會是什麼心情呢?對原本無病無痛的賴女士來說,簡直就是一場晴天霹靂,不過在家人與鼓勵與支持下,利用新的標靶治療藥物不僅讓病情受到控制,也減輕了化療的不舒適,讓她能樂觀又正面的看待人生。

 

六十五歲應該是含飴弄孫的年紀,但是三十年次的賴女士,卻經歷了最難熬的人生階段,「原本身體都健健康康的,怎麼會想到就這樣得到癌症。」從一開始的排便不正常,短短不到一個月,糞便都排不出來,痛到受不了送醫院急診,照了超音波才知道原來是腫瘤阻塞了腸子,而且已經是第四期,轉移到肺臟、肝臟了。

 

全家沒人能接受這個事實,「原本我一餐可以吃兩個米漢堡,結果那幾天待在醫院,連半個漢堡都吃不下。」先生在一旁回憶,那時候低氣壓籠照著家人,「後來是兒子好說歹說,才決定接受化療。」

 

賴女士談到「那時打針打到心理都氣餒了,不僅打之前的兩三天就煩惱到開始失眠,心想怎麼這麼快又要打針了,甚至害怕到連經過醫院都想繞路。」還好在醫師與家人支持鼓勵下,同時搭配新興的標靶藥物療法奏效,減輕了化療的副作用,賴女士慢慢地學會用正面態度看待自己的病情。

 

「有人沒病卻過得不高興,既然自己遇到了,更應該好好努力過下去。」她也認為身邊的人很重要,有時自己覺得煩,家人都會很支持他,讓她可以繼續抱持正面態度繼續面對自己的人生

 

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周斌說,大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,所以要有效預防大腸癌,除了大腸鏡之外,也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,看看是否有深處的癌症沒有被發現。「尤其是有家族史、曾患過乳癌子宮頸癌的人,更要特別注意。」

 

陳周斌醫師說,即使已經發現罹患癌症,也不應該放棄,因為現在有很好的標靶治療藥物,可以有效抑制腫瘤,研究顯示,五年的中位存活率,可以從原先不到五成,提升到八成左右,對病患來說,是對抗大腸癌的最新利器!

 
 
 
大腸癌篩檢 潛血陽性增2成
【聯合報�鎅O者王燕華�皐鼓F報導】

 

喜歡大魚大肉的民眾,可要特別當心了。羅東博愛醫院免費為40歲以上民眾進行大腸癌篩檢,18.5%出現代表異常的潛血陽性反應,與6年前相比,異常率高出1倍多。醫師提醒,過年期間應該多攝取高纖維蔬果,減少腸胃負擔。

博愛醫院從去年8月1日執行為期1年的大腸癌篩檢計畫,至今約1300人受檢,其中172例驗出有潛血陽性反應。與該院在民國90年的篩檢結果比較,當年3100人受檢,僅261例為陽性,佔8.4%,上升幅度頗為驚人。

腸胃科主治醫師徐偉倫解釋,潛血陽性反應是指在糞便中驗出血紅素,顯示胃、腸等消化系統出血;若大腸黏膜發生病變,有可能變成息肉,再變成大腸癌。

「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因素」,徐偉倫說,大腸癌的發生原因以飲食、家族遺傳為主,尤其常吃肉類、碳烤或油炸食物,又缺少運動,都會對腸胃造成負擔

他表示,大腸癌是國內癌症10大死因的第3名,以往在宜蘭僅次於肺癌與肝癌,且近年來有增加趨勢,有可能會超過肝癌。

台北市曾在2年前作過大腸癌篩檢,有3萬539人受檢,其中952人是潛血陽性反應,比率約3%。徐偉倫說,雖樣本數及篩檢方式有些差異,但仍能反應出宜蘭大腸癌陽性病例上升趨勢。

針對檢出異常的民眾,博愛醫院會提醒回診,其中半數接受大腸鏡檢查,有1例發現大腸癌,另外還有發現絨毛管狀息肉、直腸炎、痔瘡等病例。

徐偉倫說,透過大腸癌篩檢,可及早發現大腸癌,5年以上的存活率超過8成。博愛醫院的大腸癌篩檢計畫將持續到7月底,歡迎40歲以上民眾參加,也呼籲驗出異常的民眾要回院進一步檢查。

【2008/01/29 聯合報】

 
 
 
體重過重、代謝異常 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
【聯合晚報�鎅O者李樹人�x北報導】

 

身體肥胖,以及罹患高血壓、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等民眾可提高警覺,小心罹患消化道癌!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發現,體重過重及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正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。

 

台大醫院研究顯示,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民眾大腸息肉明顯比一般人還多,而大腸息肉被驗出為腫瘤的機率,更是一般人的1.6至2.5倍。

 

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,大腸直腸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,但由於早期症狀不明,許多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,已經到了晚期,如何早期篩檢、准確診斷就成為防治的重要關鍵。

 

為了提高大腸直腸腫瘤的早期診斷機率,台大醫院引進了窄頻影像技術(NBI),作為消化道癌的內視鏡篩檢工具,醫師透過內視鏡,可以準確分別腫瘤性息肉與非腫瘤息肉。

 

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、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,傳統內視鏡係利用光的三原色,窄頻影像技術則是去除了紅光,保留了綠光與藍光,在特殊光源的照射之下,不是腫瘤的息肉,則呈現白色。

 

但如果腸道內長出了腫瘤性息肉,在藍綠兩種光源的照射下,周圍新生血管就會讓息肉顏色看起來較黑,在內視鏡下就有如咖啡豆一般,容易辨認,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。

 

由於窄頻影像技術準確率極高,台大醫院也成功地篩檢出多例罕見的「凹陷型大腸腫瘤」「凹陷型早期大腸癌」患者,成功挽救患者的性命。

 

邱瀚模指出,「凹陷型大腸腫瘤」惡性度相當高,且很難發現與診斷,因而被醫界比喻為「大腸黏膜上的尼斯湖水怪」,但在窄頻影像技術下,還是可以早期篩檢出來。

 

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於2006年利用窄頻影像技術篩檢六千多位民眾,結果找到了七、八個「凹陷型大腸腫瘤」個案,而一般大腸鏡根本無法檢查出這類隱藏性腫瘤息肉。

 

邱瀚模建議,上了年紀的民眾一定要注意腰圍,男性腰圍不能粗於90公分,女性則是80公分,且要嚴格控制血糖、血壓、血脂,否則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就會大增。

 

【2008/02/27 聯合晚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09565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