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療腦中風 黃金期內著重功能重建
更新日期:2008/06/22 04:09 文黃惠敏


近年來,由於國內經濟快速成長,生活中,常攝取了過多的營養,因此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患者逐年增加,而這些慢性疾病都是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子。


當病患發生腦血管意外後,會導致患肢功能障礙,影響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,或出現吞嚥困難,容易吸入性肺炎。此外,病患也常有大小便失禁、語言障礙、肢體攣縮等合併症。


患者的治療黃金期為患病後3至6個月,此時護理方向應著重功能重建,若能找出促進功能進步的因子,再尋求復健改善,可促使病患殘餘功能發揮至最大。


◎腦中風的生理病理變化


腦中風又稱腦血管意外,是指腦部血管因某些因素,造成阻塞(腦梗塞)或破裂出血(腦出血),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或血腫壓迫,致使腦部神經細胞死亡,而形成神經機能障礙。


腦梗塞的發病,無季節差別,腦出血以寒冷的月份(10月至隔年3月)發病較多。腦中風患者的症狀一般以運動障礙佔最多,其次為語言障礙。中風的症狀由於病灶的解剖位置、發病速率、病灶大小,以及病灶外的自然側枝循環等不同,其臨床表徵也不同。


◎最常見症狀為:


●身體單邊無力,尤其是單側同邊的手腳。


●一邊臉、單邊肢體或身軀感覺麻木。


●身體突然失去平衡且言語不清、流口水、吞嚥困難、口眼歪斜等。此外,中風常見合併有肢體腫脹、肢體攣縮、大小便失禁等。


◎復健護理的應用


腦中風患者一旦意識清楚,病情穩定又沒有不良合併症,如發燒、壓瘡、心臟衰竭等問題,就可進行較為積極的復健訓練。


中風後常見的復健活動有物理治療、職能治療、語言治療及社會心理治療。由於每個患者腦部受損的部位不同,所以對身體功能的影響及程度也不相同。


●運動功能缺損:適當的患肢肢體擺位、按摩(可降低疼痛)、加強肌力訓練、適當的轉位技巧及關節活動,以增進病患的自尊及日常生活獨立能力。


學者更指出,腦中風病人越早期開始復健,運動功能恢復越佳,但為避免再度傷害,如跌倒,應採漸進式復健活動,協助病患安全的學習,從靜坐到站立到行走。


●吞嚥障礙:腦中風病人因口腔和喉部肌肉無力,而導致吞嚥困難。其所需訓練包括,促進口腔肌肉控制食糜的能力、訓練吞嚥的能力,並需配合姿勢的改變、食物濃度及質地的選擇等要素。


護理人員是接觸病患的第一線臨床工作人員,常因忙於護理常規工作,而忽略去評估病患的衛教需求,這對護理人員及病患都是一大損失。


床邊衛教有達到提升認知層面之效果,但為維持病人對疾病認知穩定性,護理人員應於出院時,提供轉介合適的醫療照護網,並且於門診追蹤時,宜再加強相關知識之指導,增強病患的自我照顧能力,維持病患生活品質。 (作者為校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09565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